朋友圈裡品春晚“年夜飯”,大快朵頤PK食之無味

春節是全球華人的農歷新年。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,人們在除夕夜和親人團聚,吃年夜飯、看春晚,早已成瞭春節的固定搭配。尤其是春晚,從1983年開始,至今已經連續辦瞭30多年,2014年更是被定為國傢項目。

多年來,除夕看春晚,是傢傢戶戶一年裡最重要的事情之一。男女老少圍坐電視機前,在歡聲笑語中辭舊迎新。不過,近年來,人們對春晚的態度也在悄然改變,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,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,看不看春晚似乎沒有那麼重要瞭,春晚的節目質量變差也被不少人詬病。

隨著春節的臨近,狗年春晚熱度再次上升。是萬眾期待的盛會,還是每況愈下的雞肋?連續兩周,記者在朋友圈發起話題討論,聽聽他們怎麼說

七成受訪者仍會觀看

陪伴傢人是主要原因

兩周前,記者在朋友圈中發起瞭 狗年春晚,你還看嗎? 話題討論,隨機挑選出40位不同年齡、不同職業、不同性別的人進行調查。結果顯示,雖然不少人吐槽春晚質量下降、不值一看,但在40位調查對象中,有29位都表示會看狗年春晚,占比超過七成。

大學老師曹雅琳就是其中之一。80年代初出生的曹雅琳幾乎與春晚同步長大,從她記事起,幾乎每年春晚都不會錯過,一傢人圍坐在客廳裡,聊天、吃餃子、看春晚,早已經成瞭曹傢人的除夕必備。在曹雅琳心中,春晚就是一道年夜飯,餓也要吃,不餓也要吃。

不過,雖然看春晚的人仍在多數,但每個人看春晚的目的與原因卻各不相同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,在29位看春晚的調查對象中,有10%是因為自己想看,近59%的人則是為瞭陪伴傢人。

正如90後創業者小王所說,工作以後,陪伴傢人的時間越來越少瞭,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狂歡,也是情感得以釋放的載體。 除夕夜,陪著父母看一場春晚,就是對他們最好的陪伴,這一點彌足珍貴。

不過,也有31%的人表示,看春晚隻是為瞭消磨時間。在醫療行業工作的雷先生就直言: 如今信息越來越發達,春晚沒有以前那麼神秘瞭,加上節目索然無味,可看可不看。除夕沒什麼事情,看春晚可以打發一下無聊的時間。

可見,雖然看春晚的人仍在多數,但在某些調查對象看來,看春晚並不等於喜歡春晚。而與春晚相比,在喜氣洋洋的萬傢燈火中,能與傢人歡聚一堂、相伴守歲,才是除夕夜滿滿的溫情。

90後看完直播全程

70後多為 重播族

眾所周知,每年春晚直播當天,央視的收視率都直線上升。據官方數據顯示,從2001年到2014年,春晚直播收視率每年都超過30%。去年,據中央電視臺通報,雞年春晚的總收視率份額更是達到瞭78.72%,跨屏收視率也高達31.46%。

那麼,究竟是誰在看直播,又有多少人真的看完瞭全程春晚呢?

調查結果顯示,40位調查對象中,往年85%的人會選擇收看直播,這其中以90後年輕人為主,且基本看完全程。但近兩年春晚中,全程看完春晚直播的卻幾乎沒有。

而另外15%的人,則是選擇收看重播,年齡主要集中在40至50歲的70後一族。 一是覺得沒什麼特別好看的節目,二是春節期間各臺都會重播,所以,最多到零點就休息瞭。 70後中學教師李老師說。

李老師笑稱,自己是董卿的粉絲, 這是我們上海人啊,主持瞭十多年春晚瞭,看著很親切,聽說今年主持人裡沒有她瞭,對春晚的期待也沒那麼強瞭,估計就是隔天看個重播吧。 李老師有些遺憾地說。

歌曲、小品仍是第一主角

老面孔是春晚 王牌硬菜

近日,狗年春晚在京首次帶觀眾聯排,之前熱傳的 王菲、那英春晚合體 也被證實。兩位歌手繼《相約九八》後,時隔20年再同臺,吸引瞭不少觀眾的目光,也喚醒瞭大眾對春晚這道 團圓菜 的熱情。

其實,無論在哪個年齡段,無論是90後,還是70、80後,乃至60後,老面孔似乎總是春晚的 王牌硬菜 。在本次朋友圈調查中,40位調查對象也紛紛回憶起瞭自己 記憶裡的春晚節目 。

從類型上來看,80%的人都將橄欖枝投給瞭語言類節目,尤其是小品。趙本山、宋丹丹的 白雲黑土 組合,趙麗蓉、鞏漢林的母子搭檔,陳佩斯、朱時茂的 主角配角 ,《賣拐》、《不差錢》、《過河》,這些節目帶給觀眾的歡笑似乎還在昨天。

此外,歌舞類節目也頗受歡迎。化學研究員小鄒平時就是個文藝青年,流行歌曲更是常掛嘴邊。小鄒至今還記得,1998年春晚,王菲和那英合唱的那首《相約九八》。 聽說今年她們會再次同臺合唱,特別興奮,應該是今年最期待的一個節目。

與小鄒不同,今年春晚,上海平安銀行的客戶經理滿然最期待的卻是馮鞏的表演。1994年,馮鞏與牛群的相聲《點子公司》被評為當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一等獎,也成為瞭滿然記憶裡最歡樂的春晚節目。 每年就等著那句 我想死你們瞭 。 滿然模仿著馮鞏的語氣,笑呵呵地說。

科技感強瞭,年味兒淡瞭

期待值不足30%

不過,縱使春晚帶給瞭觀眾種種美好的回憶,但近年來,人們對春晚的重視程度每況愈下也是實情。 看後是失望,不看害怕漏下精彩。 這是大學生高麗在調查中的一句留言。其實,這代表瞭不少觀眾的春晚心聲。

近年來,每每初一來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推薦臨,春晚話題都迅速占據各大熱搜榜。朋友圈、微博、各大網站,都在討論春晚如何如何,其中更是不乏 吐槽 之聲。某某小品無笑點,某某節目無新意,在很多人眼裡,春晚節目每況愈下,似乎成瞭一塊 雞肋 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。

朋友圈中的調查結果也顯示,45%的調查對象對近年來的春晚節目表示不滿意,38%的人認為一般,而對狗年春晚的調查中,表示期待的受訪者不足30%。作為中國春節一個必不可少的文化符號,春晚何以如此?從事媒體工作的吳偉或許說出瞭個中原因。

過去過年是什麼情況?一傢人甚至幾傢人圍著一臺電視機,滿屋的親人可能一年也不得見,滿桌的菜可能隻有除夕吃得到,電視裡的節目隻有春晚才能看得著,那是一年的盼頭。 但在社交通訊如此便捷的今天,縱使隔著千山萬水,親人也能隨時在視頻中 團聚 ,打開手機外賣軟件,處處都有 傢鄉味 。 思鄉之切、思親之苦 已然淡化,甚至曾經的一些春節年俗也慢慢簡化消逝瞭。

再看春晚,近年來,春晚舞臺越來越豪華、舞美更加精致、品類逐漸增多,甚至在各地開設瞭分會場,但不少人卻表示,這樣的春晚越來越不接地氣瞭。 年味兒越來越淡,充滿科技元素的舞美蓋過瞭節目本身。 外企職員Selina說。

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產後月子中心展,人們的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,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,以往盼瞭一年的春晚大餐,如今輕易可得。加上觀眾的審美不斷提升,對春晚的要求越來越高。 儀式感沒瞭,年味淡瞭,生活多元瞭,春晚這桌曾經的大餐自然很難滿足觀眾的胃口瞭。 吳偉說。

從期待到吐槽,再到忽視

春晚意義何在?

從期待春晚,到吐槽春晚,再到忽視春晚,35載光陰,甚至未來更長久的時間裡,春晚的意義究竟何在?2014年央視春晚上,時任總導演的馮小剛就曾提出這一問題: 春晚究竟是什麼 ?

是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,是除夕夜爆竹聲聲下的背景音,還是喜慶熱鬧的團圓年夜飯?在幾千年的春節文化滋養下, 春晚 已經成為中國春節的標志性文化符號。大年三十,全傢人坐在一起觀看春晚,還是多數華人春節裡必不可少的民俗。

即便你口口聲聲說著不看春晚,可年夜飯還是要開著電視,朋友圈還是要刷著。它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,喜歡的人可以多看一會兒,不喜歡的可以吐槽消遣,即使吐槽,戲謔的背後不也反映瞭另一種關註嗎?

或許電視機早已成瞭擺設,或許一傢老老少少都捧著手機,但是,在精神生活選項日漸多元的今天,不正是需要一臺逗樂又不失親切的春晚大餐,來喚醒人們對 新年 的美好期待嗎?

從另一個側面來看,30多年來,春晚的觀眾群體在變,曾經貧瘠的文化生活愈漸豐富,春晚的變化背後其實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,承載著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變遷。

當然,作為一臺春節標志性的晚會,春晚在熱鬧的同時,也應該有更為厚重的積淀。因為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產品,也承載著國人精神文化需求和記錄時代變遷的使命。每年的除夕夜,全球華人在春晚營造的年味氛圍中歡聚,從而凝結成一種厚重的情懷,或許,這才是春晚存在的最大意義。

記者手記

35年春晚路,中國觀眾變遷的一面鏡子

爆竹聲中一歲除,春風送暖如屠蘇。千門萬戶運(運(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 王安石這首《元日》,描寫瞭古代中國人過傳統春節的盛景。而對現代人來說,首先想起來的春節符號,無疑就是每年除夕夜的春晚瞭。

縱然是在這個信息便捷的網絡時代,即使除夕夜你全程盯著手機,耳邊也一定是央視春晚的背景音,朋友圈裡也一定是春晚的刷屏帝寶產後護理之家|台中月子中心評價信息。

35年,從簡陋到華美的舞臺佈景,從樸素到時尚的演出服飾,從陌生到熟悉的演員面孔,春晚承載瞭35年中國社會變遷的同時,似乎也成瞭映射中國觀眾情感與精神文化生活變遷的一面鏡子。

自1983年,春晚第一次走進中國觀眾的生活開始,35年來,它為幾代觀眾留下瞭歡樂的成長記憶。曾經萬傢燈火、萬人空巷,除夕夜裡,傢傢戶戶守著電視機,等待春晚,那時,春晚是老百姓一年來的期盼,也是觀眾難得一見的文化大餐。

90年代中期後,中國經濟快速騰飛,在各種消費需求中,觀眾對文化產品,尤其是電視節目的需求與日俱增。作為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,老百姓對春晚的要求也水漲船高。《打撲克》、《打工奇遇》、《賣拐》等風趣又深刻的節目亮相春晚,但大大減少的精品節目卻無法滿足觀眾與日俱增的文化需求瞭。

近年來,春晚節目屢遭詬病,加上各種網絡春晚、草根春晚風起雲湧,春晚面臨的挑戰似乎日益嚴峻。觀眾不解渴、不滿意,乃至全程吐槽,成瞭廣大觀眾對春晚的另一種關註與重視。

其實,這桌以全國觀眾為受眾的文化大餐,恰恰也是一面鏡子,映射瞭這35年來中國觀眾的審美水平在日益提高,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豐富。

35年來,春晚早已成為中國觀眾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。就像年三十要掃塵、貼年畫一樣,是中國人的過年習俗,無論好惡,總是揮之不去。它是一頓文化年夜飯,餓也會吃,不餓也會吃,是咸是淡也在各人口味。

也許,春晚壟斷觀眾文化需求的盛景已然消失,但正像40位調查對象說的那樣,春晚的意義在於陪伴。守候春晚,是孩童無聲的成長歷程,是異地遊子思鄉的情愫,是長幼親疏的儀式傳承,陪伴著一個個傢庭守完舊歲,迎接新年的鐘聲。
arrow
arrow

    rwt510iv7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